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以“小行动”铸就“大团结”
来源:城川镇
发布时间:2024-10-28 16:26
字号:
打印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小小红色资源激发大动力,使红色旅游成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点;以小小民俗技艺绣出和谐大家园,使文化传承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点,以小小服务举措搭建民生大舞台,使贴心服务成为促进稳定的共同点为切入口,创新打造城川镇特色化、内涵式、可持续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用“小行动”凝聚“大团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小小红色资源,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动力

  城川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延安民族学院旧址、王震井、秘密交通站等红色遗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城川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以“红”为媒,引导各族群众共同传承红色基因。以创建红色文化特色小镇为抓手,通过实施红色遗迹保护修缮、红色文化展示提升、红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着力提升城川镇红色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真正把“小红色资源”做成“大旅游产业”,助力各族群众迈向美好生活。同时,通过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全力推进全国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深度挖掘历史内涵,重塑参观路线,串联景点节点,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让红色基因扎根城川各族群众的灵魂深处,持续擦亮红色城川品牌,真正实现以“红”会友、扩大交流圈,让红色旅游成为城川镇“特色化创建”的坚实桥梁。

  二、小小民俗技艺,绣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大家园

  近年来,城川镇积极挖掘本土民俗技艺,让普通“小技艺”成为致富“大产业”,为各民族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政府扶持+资源整合”,落实“企业+艺人+农户”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全镇民俗技艺企业法人单位、个体户、合作社,打响“城川寨子”品牌,打造民俗技艺特色嘎查村,合力推进民俗技艺生产经营由小散弱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通过“技艺传承+创新培训”,整合民俗技艺个体商户、合作社、非遗传承人、手艺人的各类资源,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留守妇女、残疾人等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参与技能培训,创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不断增加高端技艺人才数量,确保产业提质增效;通过“非遗保护+文创开发”,先后成立民俗技艺工作室、民俗技艺培训班,设计打造一批具有城川特色、草原文化元素与实用性兼具的民俗文创产品,同时共建红色小镇农特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城川诚礼”,已初步设计规划镇域内多类型、多品种的品牌文化设计。此外,城川镇常年参加展览展示展演民俗刺绣、剪纸、民俗书法、马具制作工艺品等4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

  三、小小服务举措,搭建服务各族群众民生大舞台

  近年来,城川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创新推出“红色代办”便是城川镇的典型做法之一。2024年,城川镇整合各方资源,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群众好”的标准,依托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党员“红色代办”服务体系,按照“服务意识强、专业本领高、工作作风硬”的标准,组建由党员骨干、嘎查村社区“两委”班子、网格员、退役军人等为主要成员的“红色代办”队伍。目前,已吸纳32个嘎查村社区319名党员志愿者参与代办行动,不断深化代办服务,凝聚服务合力。自“红色代办”服务体系推出以来,从解决基层群众办事“痛点”“堵点”出发,以线下“最多跑一次”为衡量标准,或者只需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能上门为各族群众提供维修服务、健康咨询、政策解读等,实现了现场服务、快速响应、贴心关怀,截至目前全镇共为各族群众提供各类服务数千次,推动代办服务成为常态化,受到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小小“红色代办”,让各族群众从办事难到服务上门,从对政策不了解到清晰明了,“红色代办”成为各民族平等发展、互帮互助的大平台,让民生实事成为城川镇“可持续创建”的有力保障。

  小小红色资源如同一座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天地;小小民俗技艺恰似一幅幅绚丽的画卷,绣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家园;小小服务举措仿佛一个个温暖的舞台,演绎着民生幸福的动人篇章。城川镇以“小行动”铸就“大团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继续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辉煌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撰稿:沈千

相关附件下载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以“小行动”铸就“大团结”
来源:城川镇
发布时间:2024-10-28 16:26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小小红色资源激发大动力,使红色旅游成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点;以小小民俗技艺绣出和谐大家园,使文化传承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点,以小小服务举措搭建民生大舞台,使贴心服务成为促进稳定的共同点为切入口,创新打造城川镇特色化、内涵式、可持续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用“小行动”凝聚“大团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小小红色资源,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动力

  城川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延安民族学院旧址、王震井、秘密交通站等红色遗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城川镇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以“红”为媒,引导各族群众共同传承红色基因。以创建红色文化特色小镇为抓手,通过实施红色遗迹保护修缮、红色文化展示提升、红色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着力提升城川镇红色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真正把“小红色资源”做成“大旅游产业”,助力各族群众迈向美好生活。同时,通过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全力推进全国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深度挖掘历史内涵,重塑参观路线,串联景点节点,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让红色基因扎根城川各族群众的灵魂深处,持续擦亮红色城川品牌,真正实现以“红”会友、扩大交流圈,让红色旅游成为城川镇“特色化创建”的坚实桥梁。

  二、小小民俗技艺,绣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大家园

  近年来,城川镇积极挖掘本土民俗技艺,让普通“小技艺”成为致富“大产业”,为各民族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政府扶持+资源整合”,落实“企业+艺人+农户”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全镇民俗技艺企业法人单位、个体户、合作社,打响“城川寨子”品牌,打造民俗技艺特色嘎查村,合力推进民俗技艺生产经营由小散弱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通过“技艺传承+创新培训”,整合民俗技艺个体商户、合作社、非遗传承人、手艺人的各类资源,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留守妇女、残疾人等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参与技能培训,创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不断增加高端技艺人才数量,确保产业提质增效;通过“非遗保护+文创开发”,先后成立民俗技艺工作室、民俗技艺培训班,设计打造一批具有城川特色、草原文化元素与实用性兼具的民俗文创产品,同时共建红色小镇农特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城川诚礼”,已初步设计规划镇域内多类型、多品种的品牌文化设计。此外,城川镇常年参加展览展示展演民俗刺绣、剪纸、民俗书法、马具制作工艺品等4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

  三、小小服务举措,搭建服务各族群众民生大舞台

  近年来,城川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创新推出“红色代办”便是城川镇的典型做法之一。2024年,城川镇整合各方资源,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群众好”的标准,依托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党员“红色代办”服务体系,按照“服务意识强、专业本领高、工作作风硬”的标准,组建由党员骨干、嘎查村社区“两委”班子、网格员、退役军人等为主要成员的“红色代办”队伍。目前,已吸纳32个嘎查村社区319名党员志愿者参与代办行动,不断深化代办服务,凝聚服务合力。自“红色代办”服务体系推出以来,从解决基层群众办事“痛点”“堵点”出发,以线下“最多跑一次”为衡量标准,或者只需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能上门为各族群众提供维修服务、健康咨询、政策解读等,实现了现场服务、快速响应、贴心关怀,截至目前全镇共为各族群众提供各类服务数千次,推动代办服务成为常态化,受到服务对象的广泛好评。小小“红色代办”,让各族群众从办事难到服务上门,从对政策不了解到清晰明了,“红色代办”成为各民族平等发展、互帮互助的大平台,让民生实事成为城川镇“可持续创建”的有力保障。

  小小红色资源如同一座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天地;小小民俗技艺恰似一幅幅绚丽的画卷,绣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家园;小小服务举措仿佛一个个温暖的舞台,演绎着民生幸福的动人篇章。城川镇以“小行动”铸就“大团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继续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辉煌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撰稿:沈千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