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也不用因为草牧场纠纷吵架了……”“我们家被撞的牛终于得到了赔偿……”一桩桩邻里纠纷、一件件民间“官司”的有效化解是上海庙镇调解矛盾纠纷、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上海庙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工作格局,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农牧民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阵地建设“标准化”,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结地”。
走进上海庙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企地调解室、“马兰枫桥”调解室等功能室有序运转,这个占地面积660㎡的综治中心成为农牧民口中的“解忧驿站”。
按照夯实基层基础、集成高质高效的目标,上海庙镇规范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为农牧民提供“一站式”社会治理服务,整合司法、劳动监察、信访等部门进驻中心,设立企地调解室、“马兰枫桥”调解室等特色专门调解室,采取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换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接待服务大厅、调解受理窗口,专用调解室及其他功能室的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聚服务,形成“矛盾一窗口受理、问题一条龙解决、工作一体化运行”的总体格局,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完善运行机制,努力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高效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3件,真正实现农牧民“只进一扇门、纠纷一站清”的工作目标。
服务队伍“专业化”,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出成效”。
“我们有了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一般都会到镇上的综治中心来调解,这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态度也好,懂法律,讲道理,我家里的事确实让他们费心了。”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接受调解的农牧民王某说道。
为及时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公、检、法、司、人社、镇社会治理办等部门力量,成立 “马兰枫桥” 志愿服务团,并细分出 “法航护民” 调解服务队、“法航” 法律志愿服务队、警企联防服务队、法律顾问服务队、驻村法官服务队等 9 支小分队,实现高效服务。同步壮大调解队伍,将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农牧民工作、乐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纳入调解队伍,形成强大的“干群合力”。截至目前,共计服务农牧民300人次,精准调解,有效实现了全镇联动。
调解治理“本土化”,铺就矛盾纠纷化解“暖心路”。
过去,农牧民遇到烦心事,常常不知道去哪个部门解决,跑来跑去就跑出了“火气”,为了让农牧民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上海庙镇创新推出“一站式”工作模式,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上海庙镇运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注入真情,严格规范程序调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定期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推动落实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分析研判、排查预警、多元化解,确保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问题的环节。同时改变矛盾纠纷调处方式,从坐等诉求到主动出击,深入问题家庭,走进田间地头,通过情、理、法并用的方式,与农牧民在面对面交流中把事说透、把理讲清,以拉家常的形式,千方百计化解纠纷,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矛盾化解服务,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如今,这座小镇正以“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实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将基层矛盾化解变“独唱”为“合唱”。未来,上海庙镇将继续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强化服务标准,形成农牧民诉求“快响应”,主动服务“零距离”,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擦亮乡村底色,提升幸福成色。(撰稿:周爱)
“以后再也不用因为草牧场纠纷吵架了……”“我们家被撞的牛终于得到了赔偿……”一桩桩邻里纠纷、一件件民间“官司”的有效化解是上海庙镇调解矛盾纠纷、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上海庙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工作实际,创新矛盾纠纷调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工作格局,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农牧民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阵地建设“标准化”,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结地”。
走进上海庙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企地调解室、“马兰枫桥”调解室等功能室有序运转,这个占地面积660㎡的综治中心成为农牧民口中的“解忧驿站”。
按照夯实基层基础、集成高质高效的目标,上海庙镇规范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为农牧民提供“一站式”社会治理服务,整合司法、劳动监察、信访等部门进驻中心,设立企地调解室、“马兰枫桥”调解室等特色专门调解室,采取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换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接待服务大厅、调解受理窗口,专用调解室及其他功能室的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聚服务,形成“矛盾一窗口受理、问题一条龙解决、工作一体化运行”的总体格局,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完善运行机制,努力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高效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3件,真正实现农牧民“只进一扇门、纠纷一站清”的工作目标。
服务队伍“专业化”,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出成效”。
“我们有了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一般都会到镇上的综治中心来调解,这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态度也好,懂法律,讲道理,我家里的事确实让他们费心了。”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接受调解的农牧民王某说道。
为及时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公、检、法、司、人社、镇社会治理办等部门力量,成立 “马兰枫桥” 志愿服务团,并细分出 “法航护民” 调解服务队、“法航” 法律志愿服务队、警企联防服务队、法律顾问服务队、驻村法官服务队等 9 支小分队,实现高效服务。同步壮大调解队伍,将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农牧民工作、乐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纳入调解队伍,形成强大的“干群合力”。截至目前,共计服务农牧民300人次,精准调解,有效实现了全镇联动。
调解治理“本土化”,铺就矛盾纠纷化解“暖心路”。
过去,农牧民遇到烦心事,常常不知道去哪个部门解决,跑来跑去就跑出了“火气”,为了让农牧民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上海庙镇创新推出“一站式”工作模式,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上海庙镇运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注入真情,严格规范程序调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定期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推动落实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分析研判、排查预警、多元化解,确保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问题的环节。同时改变矛盾纠纷调处方式,从坐等诉求到主动出击,深入问题家庭,走进田间地头,通过情、理、法并用的方式,与农牧民在面对面交流中把事说透、把理讲清,以拉家常的形式,千方百计化解纠纷,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矛盾化解服务,让农牧民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如今,这座小镇正以“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实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将基层矛盾化解变“独唱”为“合唱”。未来,上海庙镇将继续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强化服务标准,形成农牧民诉求“快响应”,主动服务“零距离”,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擦亮乡村底色,提升幸福成色。(撰稿:周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