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春日节水图谱:沙海绿洲的生态觉醒
来源:敖镇
发布时间:2025-04-25 16:23
字号:
打印

  当春日的暖阳穿透毛乌素沙地的薄雾,敖勒召其镇的田间地头正上演着一场静默的革命。在这个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干旱之地,每一滴水的流动都被赋予了生命的重量——从地下30厘米的滴灌管网到沙丘间的再生水湿地,从智能水表跳动的数据到牧民手机里的节水提示,节水已不仅是生存智慧,更成为重构生态系统的核心密码。

  科技节水让每滴水精准“呼吸”

  春日的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机械轰鸣声与泥土芬芳交织成序曲。在这里,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随着地下30厘米处的毛细血管般滴灌管网悄然推进。这个被农牧民称为“水银行”的小流量滴灌项目,以每株作物1—2升/小时的精准给水,改写了沙质农田的生存逻辑——传统漫灌的粗放用水模式,在此蜕变为亩均节水40%的智慧农业范本。

  农田灌溉,关键要“匀”和“省”。对地少的农民来说,三五亩地,不到一天的工夫就能浇完。可对于种粮大户来说,600多亩土地,浇灌起来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造成庄稼长势不匀。而小流量滴灌技术让农民无需再“下地趟泥”,站在地边就能把地浇了。除此之外,小流量滴灌还能精准锁定需要浇水的地块,哪儿缺水就浇哪儿;农民还可通过电动球阀的开合角度来控制主管出水量,地里缺多少浇多少,而且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田间的水量、肥量、灌溉进度。小流量滴灌项目让敖勒召其镇在节水增效与生态治理的平衡木上,写下新时代智慧。

  全民节水从观念觉醒到行动自觉。春耕时节,大沙头村的宣讲会上,农业专家用手机APP演示“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村民们围着井电双控设备争论用水配额。这种“经济杠杆+技术监管”的模式,让全镇农业用水量同比下降,超采区实现采补平衡。

  今年以来,敖勒召其镇根据嘎查村社区实际,整合嘎查村“两委”、网格员等力量,实施“1+N+1”包联机制,由1名科级干部带领N名干部包联1个嘎查村(社区),紧盯春耕备耕时间节点,下沉各嘎查村入户宣传,持续扩大生态保护、节约用水政策宣传覆盖率。目前,组织动员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工作1200余人次,全方位宣传地下水超采危害、政策要求、节水种植典型经验等,持续提高农牧民政策知晓率和配合政策实施的积极性。

  产业转型从“靠天吃饭”到“以水生金”。在大沙头村的塑料拱棚内,辣椒与谷子正演绎“节水双雄”。村民马飞算了一笔账:10亩拱棚辣椒用滴灌节水50%,收入却达传统玉米田的4倍;30亩地改种谷子,秸秆喂羊形成循环链,亩均收益1400元。这种“设施农业+节水作物”的模式,使全镇抗旱作物种植面积大有突破。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敖勒召其镇,一场以水为轴的产业革命正重塑着传统农牧业的生存逻辑。这里不再依赖“老天赏饭”,而是通过节水技术革新、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升级,将每一滴水转化为“真金白银”,走出一条“以水定产、以产兴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撰稿:陈雨汝)

相关附件下载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春日节水图谱:沙海绿洲的生态觉醒
来源:敖镇
发布时间:2025-04-25 16:23

  当春日的暖阳穿透毛乌素沙地的薄雾,敖勒召其镇的田间地头正上演着一场静默的革命。在这个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干旱之地,每一滴水的流动都被赋予了生命的重量——从地下30厘米的滴灌管网到沙丘间的再生水湿地,从智能水表跳动的数据到牧民手机里的节水提示,节水已不仅是生存智慧,更成为重构生态系统的核心密码。

  科技节水让每滴水精准“呼吸”

  春日的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机械轰鸣声与泥土芬芳交织成序曲。在这里,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随着地下30厘米处的毛细血管般滴灌管网悄然推进。这个被农牧民称为“水银行”的小流量滴灌项目,以每株作物1—2升/小时的精准给水,改写了沙质农田的生存逻辑——传统漫灌的粗放用水模式,在此蜕变为亩均节水40%的智慧农业范本。

  农田灌溉,关键要“匀”和“省”。对地少的农民来说,三五亩地,不到一天的工夫就能浇完。可对于种粮大户来说,600多亩土地,浇灌起来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造成庄稼长势不匀。而小流量滴灌技术让农民无需再“下地趟泥”,站在地边就能把地浇了。除此之外,小流量滴灌还能精准锁定需要浇水的地块,哪儿缺水就浇哪儿;农民还可通过电动球阀的开合角度来控制主管出水量,地里缺多少浇多少,而且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田间的水量、肥量、灌溉进度。小流量滴灌项目让敖勒召其镇在节水增效与生态治理的平衡木上,写下新时代智慧。

  全民节水从观念觉醒到行动自觉。春耕时节,大沙头村的宣讲会上,农业专家用手机APP演示“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村民们围着井电双控设备争论用水配额。这种“经济杠杆+技术监管”的模式,让全镇农业用水量同比下降,超采区实现采补平衡。

  今年以来,敖勒召其镇根据嘎查村社区实际,整合嘎查村“两委”、网格员等力量,实施“1+N+1”包联机制,由1名科级干部带领N名干部包联1个嘎查村(社区),紧盯春耕备耕时间节点,下沉各嘎查村入户宣传,持续扩大生态保护、节约用水政策宣传覆盖率。目前,组织动员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工作1200余人次,全方位宣传地下水超采危害、政策要求、节水种植典型经验等,持续提高农牧民政策知晓率和配合政策实施的积极性。

  产业转型从“靠天吃饭”到“以水生金”。在大沙头村的塑料拱棚内,辣椒与谷子正演绎“节水双雄”。村民马飞算了一笔账:10亩拱棚辣椒用滴灌节水50%,收入却达传统玉米田的4倍;30亩地改种谷子,秸秆喂羊形成循环链,亩均收益1400元。这种“设施农业+节水作物”的模式,使全镇抗旱作物种植面积大有突破。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敖勒召其镇,一场以水为轴的产业革命正重塑着传统农牧业的生存逻辑。这里不再依赖“老天赏饭”,而是通过节水技术革新、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升级,将每一滴水转化为“真金白银”,走出一条“以水定产、以产兴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撰稿:陈雨汝)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