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城川镇
发布时间:2025-02-24 16:37
字号:
打印

  近年来,城川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讲好“文化认同、文旅融合、互嵌发展、共治共享”故事,润物无声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红色文化旅游区”“全国卫生镇”“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党组织领导,筑牢政治引领“强堡垒”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教育中,通过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学习研讨等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配齐配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从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并且丰富各类活动,如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的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增进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各级促进会、宣讲队的力量作用,用好网络、实体宣传版面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讲好“文化认同”故事,系好思想根基“同心结”

  一是讲好文化故事。讲好中华文化,城川镇深入探寻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精心编纂城川镇红色资源重点保护名录,全力传承文化基因。同时,积极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如“我是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在讲解中感受文化魅力;“革命后代讲红色故事”,借亲历者后人之口,传递革命精神。通过这些举措,让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实现创新性发展与传承。二是用好文化基地。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拓展基地、王震井纪念园、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滴哨沟战场纪念园等基地,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三是用活文化遗址。用活宥州古城等遗址,用古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元素,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

  三、讲好“文旅融合”故事,走出产业发展“致富路”

  一是旅游业态多起来。按照“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在现有基础上提档升级,打造出“追寻红色历史基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艰苦奋斗农耕体验”等五条差异化旅游路线,打造网络直播基地、旅拍、美食、民宿风情等网红打卡点,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形成乡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旅游就业火起来。积极探索“合理发展一批精品民宿、三同户,精心打造一个农产品文创品牌,充分展现城川乡土文化独特性和精神内核,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了旅游发展红利,鼓了“钱袋子”。三是文旅体验热起来。以辣椒节为契机,充分运用重大项目、重要节庆、艺术展演等多元载体,实事求是地展现城川乡土特色。全国游客纷至沓来,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感、参与感增强,情感交融更深。

  四、讲好“互嵌发展”故事,搭建交流互动“连心桥”

  一是各族群众交错居住亲如一家。通过招商引资、招贤纳才、项目建设等方式,吸引投资者来辖区投资创业、安家生活,在交流互动中促进各民族增进感情、共同团结奋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嵌式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二是政企协同共赢关系密不可分。健全完善企业发展问题征集、核实、处理联动工作机制,整合扶持政策、金融、保险等领域,随接随办、限时销号,在生产经营中紧密合作,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政企协同发展。三是民族团结联谊双向奔赴。积极引导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结对认亲,以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在辣椒节期间,举办了“共品辣椒美食,同叙团结情谊”活动,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类特色美食,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在传统节日时,举办了“喜乐闹元宵 文化进万家”“中秋月圆 情满人间 传统文化沁润心田”等活动,大家一起参与传统民俗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讲好“共治共享”故事,建设美丽和谐“幸福家”

  一是统战之家惠民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发挥“统战之家”阵地作用,设立养老助餐点、假期托管班,让群众老有所依、小有所靠;建立每月“居民议事会”协商议事机制,让各族群众和美与共、共享民生福祉。二是石榴舞台促宣教。采取“宣讲+文艺”模式,巧借城川干部学院、旗委党校、旗委宣讲团、旗乌兰牧骑力量,组建巡回宣讲团,通过专业宣讲与文艺演出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三是红色代办暖民心。城川镇整合各方资源,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群众好”的标准,依托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党员“红色代办”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代办服务,凝聚服务合力。让各族群众从办事难到服务上门,从对政策不了解到清晰明了,让“红色代办”成为各民族平等发展、互帮互助的大平台,让民生实事成为城川镇“可持续创建”的有力保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撰稿:萨楚日勒

相关附件下载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文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城川镇
发布时间:2025-02-24 16:37

  近年来,城川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讲好“文化认同、文旅融合、互嵌发展、共治共享”故事,润物无声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红色文化旅游区”“全国卫生镇”“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党组织领导,筑牢政治引领“强堡垒”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教育中,通过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学习研讨等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配齐配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从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并且丰富各类活动,如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的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增进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各级促进会、宣讲队的力量作用,用好网络、实体宣传版面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讲好“文化认同”故事,系好思想根基“同心结”

  一是讲好文化故事。讲好中华文化,城川镇深入探寻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等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精心编纂城川镇红色资源重点保护名录,全力传承文化基因。同时,积极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如“我是小小讲解员”,让孩子们在讲解中感受文化魅力;“革命后代讲红色故事”,借亲历者后人之口,传递革命精神。通过这些举措,让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实现创新性发展与传承。二是用好文化基地。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拓展基地、王震井纪念园、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滴哨沟战场纪念园等基地,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三是用活文化遗址。用活宥州古城等遗址,用古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元素,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

  三、讲好“文旅融合”故事,走出产业发展“致富路”

  一是旅游业态多起来。按照“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在现有基础上提档升级,打造出“追寻红色历史基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艰苦奋斗农耕体验”等五条差异化旅游路线,打造网络直播基地、旅拍、美食、民宿风情等网红打卡点,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形成乡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二是旅游就业火起来。积极探索“合理发展一批精品民宿、三同户,精心打造一个农产品文创品牌,充分展现城川乡土文化独特性和精神内核,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了旅游发展红利,鼓了“钱袋子”。三是文旅体验热起来。以辣椒节为契机,充分运用重大项目、重要节庆、艺术展演等多元载体,实事求是地展现城川乡土特色。全国游客纷至沓来,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感、参与感增强,情感交融更深。

  四、讲好“互嵌发展”故事,搭建交流互动“连心桥”

  一是各族群众交错居住亲如一家。通过招商引资、招贤纳才、项目建设等方式,吸引投资者来辖区投资创业、安家生活,在交流互动中促进各民族增进感情、共同团结奋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嵌式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二是政企协同共赢关系密不可分。健全完善企业发展问题征集、核实、处理联动工作机制,整合扶持政策、金融、保险等领域,随接随办、限时销号,在生产经营中紧密合作,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固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政企协同发展。三是民族团结联谊双向奔赴。积极引导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结对认亲,以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在辣椒节期间,举办了“共品辣椒美食,同叙团结情谊”活动,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类特色美食,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在传统节日时,举办了“喜乐闹元宵 文化进万家”“中秋月圆 情满人间 传统文化沁润心田”等活动,大家一起参与传统民俗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讲好“共治共享”故事,建设美丽和谐“幸福家”

  一是统战之家惠民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发挥“统战之家”阵地作用,设立养老助餐点、假期托管班,让群众老有所依、小有所靠;建立每月“居民议事会”协商议事机制,让各族群众和美与共、共享民生福祉。二是石榴舞台促宣教。采取“宣讲+文艺”模式,巧借城川干部学院、旗委党校、旗委宣讲团、旗乌兰牧骑力量,组建巡回宣讲团,通过专业宣讲与文艺演出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三是红色代办暖民心。城川镇整合各方资源,按照“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群众好”的标准,依托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党员“红色代办”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代办服务,凝聚服务合力。让各族群众从办事难到服务上门,从对政策不了解到清晰明了,让“红色代办”成为各民族平等发展、互帮互助的大平台,让民生实事成为城川镇“可持续创建”的有力保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撰稿:萨楚日勒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