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浇地马铃薯栽培技术
1.产量结构
每亩㎡株数:3000—3500株;单株结薯:0.8—0.9kg;每亩㎡产量:2500kg。
2.选地换茬
(1)选地。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气良好、能排能灌、土壤肥沃的地块,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2%.
(2)轮作换茬。马铃薯不能重茬、迎茬,也不宜与茄科作物、根茎类作物轮作,其前茬作物选小麦、豌豆等夏茬最好。
3.深耕整地
一般秋季耕为好,深度20—26cm.封冻前耙耱一次。播前细致耙耱2—3次。如墒情不好,一定要进行冬春汇地。地下害虫严重地块,播前结合耙耱,每亩㎡施甲基异柳磷100—150g,或粪肥处理防地下害虫。
4.施足底肥
(1)施肥原则。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
(2)施肥数量。结合翻地,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kg,再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进行科学施肥。
(3)施肥方法。农家肥锹挖株施或犁耕抓粪以肥盖种,化肥采用空犁撒或与农家肥拌在一起施入,严禁化肥与种薯直接接触。
5.选用良种
选用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主要推广克新1号、紫花白、大西洋、底西芮等脱毒种薯。
6.种薯处理
(1)精选种薯。严格淘汰带病种薯和退化种薯,播前15—20d出窑,放在室内,严格挑选,剔除烂薯,淘汰尖头、畸形、裂痕、表皮粗糙老化等退化薯块。
(2)晒种催芽。将选好的种薯放在暖炕或暖室内进行催芽,温度保持在13—15℃,堆放高度以20cm为宜,一般10—15d可催出短芽,每3—5d翻动一次,然后再严格挑选一次,晒种3—5d使白芽变绿即可切块播种。
(3)种薯切块 播前2—3d切块。切块大小以50g为宜,同时要带2—3个芽眼。切好的薯块用草木灰拌种,有条件地地方进行切刀消毒和小整薯播种。
7.播种
(1)播期。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综合考虑,确定最佳播种时期。
(2)播种密度。滩水地宜稀,行距46—50cm,株距40—43cm,每亩㎡保苗3000—3500株。
(3)播种深度。8—10cm为宜,播后耱一次。
大力推广马铃薯高垄栽培,对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栽培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推行高垄栽培。其播种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马铃薯高垄播种。一次种两行,播幅120cm,种薯基本放在平地上,随种随起垄,大行距90cm,小行距30cm,株距38cm,每亩㎡保苗3 800株。二是开沟点籽,并施入种肥;然后沿垄沟左右用山地犁各翻一犁,起土覆盖垄沟,形成20cm厚的高垄,再用耙耱平。行距60cm(注意:犁要打紧,起土宽度保持在20cm)株距33cm,每亩㎡保苗3300株。
8.田间管理
(1)闷锄闷耙。播后20d要闷耙或锄一次。
(2)查苗补苗。苗基本出齐后检查田间出苗率,发现缺苗断苗垄要采取坐水移植补植补齐苗。
(3)中耕锄草。幼苗3—4片叶锄第一次,深度10cm左右,要求拉通垄背,靠到垄眼,锄尽杂草,不伤根苗。苗高23—26cm,锄第二次,培土5—7cm.开花前再次锄草并高培土。机播马铃薯要推广配套中耕机。
(4)灌水追肥。全生育期浇水2次,第一次在现蕾期(块茎形成期),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15kg.第二水在盛花期(块茎增长盛期),只灌水,可不追肥。
(5)防治病虫害。晚疫病、早疫病的防治,药物防治方法是:在早疫病初发期前2—3d,选用70%代森锰锌(或大生)可温性粉剂,每亩㎡用量100g,加水50kg稀释,叶面均匀喷施,间隔7—10d喷施一次,喷2—3次。当蚜虫着株率达30%—40%,百株蚜量2000头以上时,选用5%来福灵或2.5%敌杀乳油10—15g,兑水50kg,叶面均匀喷洒。发现草地螟、斑蝥危害及时防治。结合中耕拔除病株,把环腐病、黑胫病等压缩到5%以下。
(6)生长凋节剂应用。水地马铃薯肥水条件好,管理不慎会造成茎叶徒长,可在花期喷施矮壮素、多效唑、香豆素等生长延缓剂,以促进块茎生长。
9.杀秧
为使薯块表皮老化,减轻脱皮程度,提高商品率,在收获前5—7d,若早霜还没有到来,要用磙子将蔓压死。
10.收获
植株完全枯死后,块茎停止增重,表皮形成较厚的木栓层,及时收获上市。收获过程中,要去杂去劣,晾晒后,剔除病烂薯。
11.窑藏管理
小筐调入,避免机械损伤。窑贮不得超过贮量的2/3。窑温保持在4—7℃.相对温度控制在80%。有条件的地区,将贮窑由直筒式改为马道式,防止薯块生芽、霉烂或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