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2019改版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旅游成为鄂前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访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旗长白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9 14:00

 

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让红色旅游成为鄂前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访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旗长白同

  

   主持人:各位网友,今天我们邀请到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旗长白同。白旗长您好!欢迎您!

  白 同: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通过这样一个网络互动平台,和大家一起在线交流。借此机会,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鄂前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今天,我们邀请白旗长就鄂托克前旗如何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与大家进行交流。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鄂托克前旗有哪些红色旅游资源?

  白 同:我旗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内蒙古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有城川延安民族学院旧址,1945年3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同意将延安民族学院迁址鄂托克旗城川。来到城川后,在以习仲勋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领导下,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培养骨干力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院校、也是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教育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田;有三段地工委旧址,三段地是中央红军在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蒙古民族工作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王震井遗址,是1941年11月,王震将军指挥部队解放城川后,在1944年春天,战士们与当地群众艰苦奋斗了40多天,用双手开凿出了一眼深20米,底部直径1.5米,水深6米的甜水井,现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还有阳早寒春三边牧场,国际秘密交通站,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馆和滴哨沟战场等7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正在逐步挖掘和开发,这些红色遗迹、红色文化符号也不断显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多条以“红色记忆”为主、多种文化交相呼应的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已列入中组部干部培训目录,城川镇成功创建全国红色小镇,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线路列入全区10条红色旅游线路。

  主持人:我们知道,鄂托克前旗推进红色产业发展已有近五年的时间了,也确立了“建设内蒙古西部红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国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发展定位,在基地建设、课程设置和保障机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白 同:在基地建设方面,近几年,我们先后投资10亿多元,建成了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核心,以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为补充,以城川红色拓展基地、国防教育展厅、场景式教学馆为延伸的红色培训教育基地群,打造集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素质拓展、应急救援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拓展训练基地,全力构建起以城川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红色研学、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等不同受众群体,我旗不断创新实物、实景、实例、实事载体,构筑了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四段式”培训体系,分类设置了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红色研学课程,特别是在青少年红色研学上,以“知、行、践、思”为导向,开发了青少年拓展训练、应急救护训练、感恩教育、自制红军餐、红歌学唱、牧区体验、农事体验、民族文化体验、战地营救等100多类课程内容,设置了2—11天不等的红色研学精品课程,可供各中小学、大学生及家长进行选择,逐步构建起了多学段适配、多学科综合、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现在1所本科院校和4所大学、中学的思政研学实践基地挂牌,正在创建自治区级研学实践基地。在保障机制方面,我们及时从机构、制度和人员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优化,制定了《鄂托克前旗红色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及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专门组建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对红色研学各项职责任务进行明确,建立起“旗委组织部统筹、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承接、文旅集团服务、多个部门联动、多项资源共享”的服务保障体系,以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为基础,建立起了一支100多人的红色研学教师团队,提供专业化的研学服务,切实保障学员在研学期间的人身、交通、食宿等方面的安全。并依托“i”前旗智慧移动平台,将“红色研学”作为关键板块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了红色研学线上线下同步接班。

  主持人: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鄂托克前旗是如何以红色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

  白 同:立足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建设内蒙古西部红色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全国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发展定位,不断完善红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研学课程体系,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红色培训。另外,我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还拥有草原、花海、沙漠、河流、峡谷等自然景观,气候环境清新怡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80%以上,四季分明、温度适宜。独特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造就了这里广阔的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红色产业的兴起,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我旗感受底蕴厚重的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马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品味西北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发展契机,积极打造多条以“红色记忆”为主,历史古韵、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交相呼应的精品旅游线路,深度谋划周末游、自驾游、观光游、田园风情游等旅游产品,并积极与宁夏、陕西这两个旅游大市场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将我旗的旅游景区和线路融入周边城市的精品线路,构建游客互送、线路互推、互惠共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截至9月底,全旗累计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

  主持人:我们知道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农牧民获得感。目前,鄂托克前旗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农牧民是如何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的?

  白 同:2017年以来,已累计承接各类主体班785期,青少年红色研学班220余期、接待学员及游客45万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同时,我们进一步发挥基地、旅游、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农牧民在红色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利。一方面,红色基地带动一些。随着“1+6”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拓展基地的投入使用,形成物业管理、园林绿化、门岗安保、研学教练等工作岗位10余种,带动周边1200多名农牧民实现就业。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带动一些。随着红色教育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前来我旗参加红色研学旅行的队伍每年超过12万人,围绕研学衍生出实践教学点、红色研学户58家,红军餐、大锅饭、农耕体验120多家,红军服、学习用具、拓展训练经营企业10多家,直接带动600多户农牧民年均收入2.8万元。再一方面,红色旅游带动一些。紧紧抓住每年50多万游客接待量的优势,将农家乐、牧户游,农产品采摘、民族食品、民族手工艺品有机链入红色旅游体系,直接带动1000多户合作社、农牧户和5000多名农牧民的就业、创业,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

  主持人:非常感谢白旗长做客在线访谈,也感谢广大网友的收看。本期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旅游成为鄂前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字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