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2019改版 > 动态资讯 > 部门动态

把课堂搬到乡村里——深挖文化资源,以点带面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作者:白琳 来源:鄂前旗文旅局 发布时间:2021-06-22 08:2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不可偏废。”读书须良师,行路须益友,而研学,则能得师亦为友。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借助希泊尔地处陕蒙宁三省交界,与周边萨拉乌苏遗址、河套人遗址、宥州古城、明长城遗址等地理、交通、人文等条件优势,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三边牧场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为发力点,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着力培育以湿地草原为主的观光游,以红色研学基地为主的研学游,以触摸城市发展背后的工业研学游,以古城遗址为主的考古探奇游和以牧与禾为中心的休闲游,推进红色旅游与湿地生态游、历史遗迹游、乡村度假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构建了“点”“线”“面”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框架,一个“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可游、可看、可思、可学

  青少年学生研学的理想目的地

  “把课堂搬到乡村生活里,十分有趣,还学到知识。”端午节期间,来自呼和浩特“看见”研学团的亲子家庭在鄂托克前旗巴彦希泊日嘎查“牧与禾”休闲农庄开启了一场研学之旅,体验了旅游+教育+历史古迹+非遗+“n”这种新业态旅游模式。

  在这里,亲子团徒步穿梭沙漠峡谷,深度了解萨拉乌苏河流域四个时期的地层,探究了人类文明起源;立足红色场馆,体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感受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扶犁摇耧、打谷扬场,加深了对“粒粒皆辛苦”的认识,透过制作奶食,触摸民族民俗文化之大美…… 在“牧与禾”和“漠上禾”,孩子们身临其中,穿梭于羊圈、田间地头,体验“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循环喂养模式”;农耕民族的炒米搭配游牧民族的奶皮、酪蛋子,也代表了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高度融合;家庭博物馆让孩子们体验到生活就是博物馆,博物馆来源于生活,也让他们了解到新科技来了之后的农耕游牧工具的变化,让孩子们体验到集过去与现在、集农耕与游牧为一体的原汁原味的农村牧区生活。

  通过体验式研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感悟红色基因,增强孩子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受田野考古过程,激发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趣,感知传统文化,体会民俗民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鄂托克前旗适时打造的研学旅游休闲农庄,让游学者在参观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展览展示的同时,实现吃、住、玩、体验娱乐一体化,将原本松散的旅游、文化、教育有机串联起来,赋予这些场景新的旅游消费功能。鄂前旗文旅局局长李云龙说“只有放到更宏大的全域旅游视角里去考察,研学旅游才能走得更好。未来还要以体验为中心,更加注重内容和质量,研学产品要多样化,线路设置要个性化。”

  本次“看见”研学之旅,让参与者一起亲近大自然,在体验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留下了成长的美好记忆。大家纷纷表示,研学时光虽然短暂,但是收获颇丰,每一个研学点都走的意犹未尽,也让自己对鄂托克前旗有了新的理解。“牧与禾”研学旅行基地也会进一步完善研学线路的打造,结合不同的课程,不断推出新的研学产品,有效提升文化旅游层次,为探索鄂前旗研学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方向,让牧与禾研学游成为引领鄂托克前旗研学旅游的新潮流。

【字体:  
分享: